人们常说:“生活不缺少美亲人两行泪的经典句子抗疫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”用这句话来形容人们古典诗词的理解尤其合适。众所周知,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优秀代表,得到了很多国人的喜爱。可是,对于同一首诗词,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感受,不同的理解。
事实上,在很多人心目中,似乎只有那些名人大家或者专业的诗人写出来的诗词才是优秀的,才是经典的。也正因为这样,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很多优秀的诗作和诗人,就像沧海遗珠一样,被人们忽视和遗忘。
事实上,不一定只有诗人才能写出好诗。在历史上,有很多政治家,数学家,甚至军事家,也能够写出好诗来。例如今天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就是一位政治家写的。明代最“刚”官员于谦创作的《立春日感怀》,无比悲壮,字字句句催人泪下,此时读来愈发心碎。全诗如下:
年去年来白发新,匆匆马上又逢春。
关河底事空留客?岁月无情不待人。
一寸丹心图报国,两行清泪为思亲。
孤怀激烈难消遣,漫把金盘簇五辛。
提到于谦,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个“抽烟、喝酒、烫头发”的相声演员。而对历史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则会知道,此“于谦”非彼“于谦”。他是明代的一位著名历史人物,明朝名臣,著名政治家,民族英雄。历史上,发生在明朝初期的著名的“北京保卫战”就是于谦领导的。此外,于谦的诗作也写得很不错,例如著名的《石灰吟》。
公元1449年,即明正统十四年,瓦剌太师也先侵犯明朝领地,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,不顾群臣劝阻,亲率大军出征。结果,明军兵败土木堡,明英宗被擒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土木堡之变”。而后,瓦剌以明英宗为要挟,兵临北京城下,逼迫明朝投降。
在当时,太子年幼,郕王朱祁钰又犹豫不决,很多大臣也都被吓破了胆,六神无主。一时间,明朝廷纷争不断,国家风雨飘摇。在这个危难时刻,主持兵部工作的于谦勇敢地站了出来,力挽狂澜,以“社稷为重,君为轻”为由,打碎了也先的阴谋,作出了明史上最“刚”的决断。
最后,也先无隙可乘,只有释放了明英宗。然而,就是这样一个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际的英雄,在明英宗复辟之后,却以“谋逆罪”被诛杀,真是令人嘘唏。于谦忠正刚直,正气凛然,自土木堡事变以后,发誓与国家共存亡。身为统帅,他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,整月不回家。
这首诗,就写于明朝击退瓦剌入侵的第二年。此时,作者正在抗敌前线,与家人分别已有一年多了。恰逢立春日,诗人遥望故土,难免兴了起思乡之情。但是,为了国事,为了人民,他又不得不羁留边地保家卫国。
整首诗悲壮慷慨,深切表达了作者矛盾而痛苦的心情。其大意是说:时光匆匆,一年又一年,我头上的白发多了许多。在乒戈戎马里,又一个春天来了。因为国事,我长留边塞,然而岁月无情不饶人。我日夜不忘忠心报国,可想起家里的亲人来,却又禁不住泪水直流。如何排遣心中孤独与寂寞呢?就权且凑个五辛盘,聊应新春节景吧!
读到诗作最后一联,一个满眼含泪,深情凝望故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便跃然纸上了。诗人对着满桌的菜肴难以下咽,心中满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。每逢佳节倍思亲,此时此刻,他何尝不想和家人团聚?可是,敌患未灭,山河寥落,他怎能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呢?
尽管于谦在历史上不是以诗人的身份闻名于世的,但不可否认,他的这首诗作写得相当好,情感真挚,言语质朴,感人至深。诗中既有岁月催人老的无奈,又有对国家的一腔忠诚,还有对家人的无比思念,字字句句催人泪下。
其中那句“一寸丹心图报国,两行清泪为思亲”不正是此次疫情中,逆向而行的抗“疫”勇士们的真实写照吗?和于谦一样,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,不顾个人安危,忘我地奋斗在抗疫第一线。其中一些人甚至还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。
在国与家之间,他们选择了国,舍弃了家,把心中对家人的思念深埋心底。他们用自己的行为,生动地诠释了这样一句话:“世上哪有从天而降的英雄,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。”谨以此文,致敬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勇士们!
(注: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作者删除,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)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
发表评论